項目 | 質量分數(shù) | 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C | Si | Mn | Cr | Ni | Al | P | S | |
實測值 | 0.98 | 0.25 | 0.32 | 1.46 | 0.07 | 0.036 | 0.006 | 0.005 |
分享:GCr15軸承鋼的高溫力學性能
軸承鋼作為非常關鍵的基礎配件,廣泛應用于農業(yè)、工業(yè)、航天、海洋等領域。GCr15軸承鋼是典型的高碳鉻軸承鋼,因其工作環(huán)境較為惡劣,會受到各種拉力、壓力、摩擦力以及腐蝕的相互作用,所以不僅要求該鋼具有較高的強度、硬度,同時還要求其具有良好的疲勞性能、可加工性能、耐腐蝕性能等,以滿足高品質GCr15軸承鋼的生產需求。
高溫熱塑性和抗拉強度是表征材料高溫力學性能的重要指標,研究[1-7]表明,材料的高溫力學性能與連鑄坯裂紋的產生息息相關。目前,對GCr15軸承鋼品質提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分及均勻性控制、碳化物析出與分布,以及非金屬夾雜物控制等方面[8-10],對高溫熱塑性的相關研究較少。筆者采用熱模擬試驗機對GCr15軸承鋼進行不同溫度下的高溫拉伸試驗,分析了該鋼的熱塑性曲線,觀察了其斷口形貌,結果可為實際生產中確定GCr15軸承鋼合理的連鑄工藝提供理論支撐。
1. 試驗材料及方法
試驗材料采用某單位生產的GCr15軸承鋼,其主要化學成分如表1所示。將試驗材料加工成規(guī)格為10 mm×121.5 mm(直徑×長度)的拉伸試樣,試樣兩端須加工出長度為15 mm的螺紋,且保證試樣表面光滑、無油污等,避免影響其導電性能。熱模擬試驗機以10 ℃/s的升溫速率將試樣溫度升高至1 280 ℃,保溫5 min,再以3 ℃/s的降溫速率將試樣溫度降低至600~1 250 ℃,每50 ℃一個間隔,在拉伸溫度保持30 s后,以1×10−3 s−1的拉伸速率對試樣進行拉伸,試樣斷裂后,快速水冷以保留斷口組織,具體工藝過程如圖1所示。用線切割方法將拉斷的兩截試樣進行再次加工,采用掃描電鏡(SEM)觀察斷口的形貌,采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斷口的顯微組織。
2. 試驗結果與分析
2.1 試驗鋼的高溫力學性能曲線
抗拉強度和熱塑性是表征材料高溫力學性能的重要指標,其中,斷面收縮率Z按式(1)進行計算。研究[11-18]認為,將Z=60%作為劃分高塑性區(qū)和低塑性區(qū)的指標,Z大于60%時,說明材料越容易發(fā)生塑性變形。當位錯密度增大時,變形過程中出現(xiàn)應力集中,則容易發(fā)生斷裂;當Z小于60%時,說明材料不容易發(fā)生塑性變形,則不容易產生裂紋。所以,研究材料鑄坯的高溫力學性能對后續(xù)連鑄生產工藝的制定意義重大。
(1) |
式中:D0為試樣的原始直徑;D1為試樣拉斷后的直徑。
圖2為試驗鋼抗拉強度和斷面收縮率隨溫度的變化曲線,從圖2可以看出:隨著溫度的不斷升高,試驗鋼的抗拉強度不斷降低,600 ℃下試驗鋼的抗拉強度最高,為481 MPa,直到700 ℃時,抗拉強度下降到247 MPa,下降幅度較大;當溫度升高到750~1 250 ℃時,試驗鋼的抗拉強度下降得較為緩慢,直到溫度上升為1 250 ℃時,試驗鋼的抗拉強度降到最低;在整個試驗溫度范圍內,試驗鋼的斷面收縮率先是不斷增大然后再減小,600~650 ℃時試驗鋼的斷面收縮率僅為7%左右,是整個測試溫度范圍內的最低值;隨著溫度升高到850 ℃,斷面收縮率雖有一定的增大,最大到52%左右,但仍然低于60%??梢?,600~850 ℃為試驗鋼的脆性區(qū)間;當溫度升高到900 ℃時,試驗鋼的斷面收縮率急劇增大到86.82%,到950 ℃達到最大值87.32%,隨后逐漸減小,但在溫度為900~1 250 ℃時,試驗鋼的斷面收縮率均大于60%,說明該溫度范圍內試驗鋼的塑性較好,為試驗鋼的高塑性區(qū)。綜上所述,試驗鋼在整個溫度范圍內僅存在第Ⅲ脆性區(qū),600~850 ℃為試驗鋼的脆性區(qū),斷面收縮率均小于60%,該溫度范圍內材料的塑性較差,鑄坯易產生裂紋,不宜進行加工,在實際生產中應避免在該溫度區(qū)間進行矯直加工。900~1 250 ℃為試驗鋼的高塑性區(qū),斷面收縮率均大于60%,該溫度范圍材料的塑性較好,不易產生裂紋,尤其是900~950 ℃時宜進行鑄坯矯直加工等。
2.2 斷口形貌
圖3為在不同溫度下的試驗鋼斷口低倍SEM形貌。由圖3可知:不同溫度下,斷口形貌相差較大,隨著溫度的升高,斷口由圓臺狀逐漸向圓錐狀轉變;塑性差的斷口形貌直徑較大,斷面較平整,幾乎沒有發(fā)生頸縮現(xiàn)象,韌窩較少甚至不存在,斷口呈現(xiàn)明顯脆性斷裂特征,如圖3(a)、3(b)所示;塑性好的斷口形貌直徑較小,發(fā)生明顯的頸縮,斷口有明顯的韌窩,呈韌性斷裂特征,如圖3(c)、3(d)所示。
圖4為在不同溫度下的試驗鋼斷口高倍SEM形貌。由圖4可知:600 ℃和700 ℃溫度下試樣呈冰糖狀斷口形貌,斷口附近幾乎未發(fā)生塑性變形,呈沿晶脆性斷裂特征,形成這種沿晶脆性斷裂現(xiàn)象的原因是奧氏體向鐵素體轉變,二者晶界強度不同,在變形時造成應力集中,導致試驗鋼發(fā)生脆性斷裂;850 ℃時試樣斷口有韌窩出現(xiàn)[見圖4(c)],韌窩數(shù)量較少,深度較淺,說明該溫度下塑性有一定提高;隨著溫度升高到950~1 150 ℃,斷口形貌中韌窩數(shù)量增加,孔洞變大且變深[見圖4(e)~4(f)]。韌窩越大、越深,斷面收縮率也會越大,此時材料的塑性也較好,呈典型的穿晶韌性斷裂特征,斷裂的原因是高溫下試樣發(fā)生了動態(tài)再結晶,該行為給予晶界足夠的驅動力,隨著晶界移動,變形不斷發(fā)生,這些孔洞逐漸聚合、長大,最后導致晶界斷裂。尤其是950 ℃下,韌窩大而深,結合斷面收縮率可發(fā)現(xiàn),950 ℃下斷面收縮率最大,說明試樣在該溫度條件下能夠獲得良好的高溫熱塑性。
2.3 斷口附近顯微組織
圖5為不同溫度下試驗鋼斷口的顯微組織形貌。由圖5可知:當溫度為600 ℃時,斷口處的顯微組織為鐵素體和珠光體團簇,晶粒尺寸較大,晶界上有明顯裂紋,裂紋大大降低了試驗鋼的塑性,裂紋擴展到一定尺寸便導致試驗鋼脆斷;當溫度為850 ℃時,斷口顯微組織為馬氏體,組織中仍然存在裂紋,結合塑性曲線分析,這兩個溫度均處于脆性溫度區(qū)間,試驗鋼的塑性較差,不利于進行材料加工;在溫度為950 ℃和1 150 ℃時,試樣斷口附近的顯微組織均為馬氏體,且無裂紋存在,斷面收縮率達70%以上,結合斷口形貌,說明該溫度范圍下材料呈典型的韌性斷裂特征,說明該條件下適合對試驗鋼進行熱加工。
3. 結論
(1)在600~1 250 ℃溫度下,試驗鋼脆性區(qū)間為600~850 ℃,塑性區(qū)間為900~1 250 ℃;脆性區(qū)試樣斷裂是由于奧氏體向鐵素體轉變,在拉伸變形過程中,二者晶界強度不同造成應力集中,導致試樣斷裂。
(2)950 ℃時斷面收縮率最大,斷口韌窩深而大,塑性最好。
(3)實際生產中,應選擇900~1 250 ℃塑性區(qū)間內的溫度對材料進行矯直加工,以減少裂紋,為制定合理的生產工藝提供理論參考。
文章來源——材料與測試網